根据施工指挥部前期提供的线路走向坐标,舒城能大概的知道,线路的走向位置。

在出发前,舒城先让技术部和相关负责人,在手机上,都安装了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这玩意可以把所有的坐标输入进去,然后就能在地图上,大体的显示线路走向。

你输入的坐标越详细,画出的线路走向图就越详细准确。

依靠这个地图,还可以进行导航,不至于最后走偏或找不到大体的位置。

毕竟前往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地界,都是广阔无人区,你想找个人问路,是完全没可能的。

在那些地方,很多都是沼泽、戈壁和荒芜之地,只能通过导航,才能找到大体位置。

除此之外,每一个出发的成员,都带好了保暖的衣物,毕竟越往昆仑山和唐古拉山走,海拔越高,天气温度越低。

尤其是唐古拉山,常年积雪,年平均温度都在零下,哪怕现在是夏天,温度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除了衣物之外,舒城专门安排林芝,准备了一些食物和水,从格尔木出发,要行使一百五十多公里,才到舒城施工线路的开头,中间荒芜人烟,更不要说住宿了,连饭都没得吃。

因此,舒城必须带好足够的食物,以防出现意外,毕竟那些地方,手机是否有信号,还是一个问题。

万一车出了问题,到时候又联系不上救援,饿死就蛋疼了。

除了吃穿准备完毕外,还专门安排林芝采购了一些随身携带的医疗设备,还有随身携带的小型氧气罐。

这些氧气罐也是为了防止意外,毕竟随着前往唐古拉山,海拔是不断上升的,高原反应和缺氧,都威胁着众人,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从昨天舒城的感觉来看,这活比想象中的要难干,自己没干活都感觉不舒服,一旦施工,可是要消耗体力,呼吸加快,对氧气的要求更高。

舒城让众人想想,还需要带些什么东西,最后即便是手电筒等一些常用东西,也带上了。

项目部原本来了十四人,技术部的几人全部要去,包括徐晋、许敏、郭磊和程建灵四人。

还有舒城、吴霸天、李建,最后连商航和林芝杨静也跟着去了。

如此加起来便有九人,剩下五人留在宾馆,林芝留下来照顾后勤和接一些新来的员工。

占云天、闫宇阳做后勤总负责,万一有什么意外,还得依靠闫宇阳这边。

这一切准备完成之后,舒城等人,分两辆车,向昆仑山地带出发。

之所以开两辆车,主要还是怕一个车出现故障,有另外一个车的话,救援方面也比较方便。

众人出发的时候,已经是上午九点了,其实舒城今天的目的,并不是想走完自己施工的所有线路,只是想找到自己施工地源头。

如此一来,往后寻找铁路,就更加简单了。

舒城、李建、商航、杨静坐舒城的三菱车,剩余五人,坐商务车,驶向昆仑山。

从格尔木一路向南,走青藏线,驶向昆仑山。

其实舒城很清楚,天路线分为两段,其中一段为西宁到格尔木地段,这段修建时间,要推延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段修建的铁路,运行速度并不快。

后来在后半段,也就是天路线二期工程施工时,西宁到格尔木地段的线路,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

之所以上世纪没有将天路线修建到西藏拉萨,主要原因还是在格尔木和拉萨之间,除了巍巍昆仑、唐古拉山山脉,还有高原冻土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加上唐古拉山海拔超五千米,机车牵引能否通过这么高的海拔,爬上这么陡的坡,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不止高原冻土制约天路线的建设,即便是机车方面,也受到约束。

随后,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勘测摸索,尤其是对冻土的研究,终于找到了数种解决高原冻土的方案,达到预算合理、运行安全的要求。

天路线二期工程,从格尔木出发,几乎和青藏线平行,如同一条大蛇,在世界屋脊上盘旋,穿越巍巍昆仑山,绕行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驶入西藏拉萨。

一路向南,路上行人并不多,偶尔能遇到一些背包客,还有一些进藏的车辆。

因为天路线二期工程没有建成的原因,一般进藏的人,都是走青藏公路。

也许是因为没来过高原的原因,商航和杨静二人显得很兴奋,两人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丝毫不把舒城这个项目经理放在眼中。

舒城通过车窗向外望去,两侧都是戈壁,偶尔出现一些绿色的植被,但舒城很清楚,这些植被很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天路线建设中,生态脆弱,是天路线三大难题之一,另外便是高寒、低压、缺氧和多年冻土。

在高原地带,哪怕行走快一些,都感觉胸闷,呼吸不畅,身体发虚,更别说在高原上施工,需要进行体力劳动。

继续向前行驶,两侧依旧荒芜人烟,时不时能看见一些动物,在戈壁滩上出现,但传说中的藏羚羊,舒城是没有看见。

“快看,雪山,好大好高!”不知道过了多久,商航突然惊呼,激动起来。

舒城一愣,随着商航手指的方向,只见遥远的前方,出现了几座大山,其中有两座大山顶部,还被白雪覆盖。

由于格尔木到昆仑山,海拔骤然从两千多米骤升到五千米,是青藏线海拔变化最为剧烈的地段。

前方看见的山脉,显然就是昆仑山,还没临近,就能感受到昆仑山的巍峨磅礴,被其所震撼。

随着车辆的行进,这几座磅礴的大山,显得更加真切,同时,在路的两侧,终于看见一些帐篷,还有一些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