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节 简单伙食

民以食为天,招揽难民来说就得有足够的粮食。为二十万人口的长途旅行供应伙食更是沉重的负担――即使从上海或者乍浦起航,到临高的海路也长达900海里。帆船要走10天。

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在拥挤颠簸的帆船上走完这段海路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更不要说这是一群饥肠辘辘,长期陷入营养不良中的难民。如果不供应有一定营养成分,热量充足的口粮,他们就很难活着看到旅途的终点了。

根据他们几年来收容难民的经验,供应加入蔬菜的稀粥是一种对难民虚弱的肠胃比较有益的食品。在他们的肠胃逐渐适应之后再在稀粥中添加蛋白质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就能够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在检疫营地,简单的使用糙米红薯熬粥或者其他食品很容易,但普通的粮食既不符合临高的管理和营养要求,在运输和使用上也颇多不便。在狭小的船上厨房里为几百人煮稀粥相当困难。必须有简单易食的食品供。

洪璜楠的供应计划是参照过去登陆三亚的“支柱行动”――向每艘船供应足够的草地速食口粮。这一系列速食口粮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已经有了三大系列十二个品种。如果算上不同的口味和配料,亚种还要更多一些。这一系列不但在营养和热量上完全符合标准,口味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这个计划被邬德否决了:大量发放草地口粮对过于昂贵了。而且草地口粮的存货也不足,包括军队仓库里储存的部分。只有1.5个战役存量。在营养结构上也不甚合理。草地口粮是高热量的口粮,用来补充激烈的作战行军中消耗的大量体能,因而成分中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

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难民虚弱的肠胃难以承担的,不仅如此,人体消化代谢蛋白质需要额外消耗大量的淡水,很容易引起口渴,这对挤满了难民,储水量有限的难民船来说又增加了供水压力。

邬德便把此事交给了农业口和食品厂。让他们开发一种专门用于救济流民难民的救济口粮。

救济口粮与草地系列口粮最大的区别在成本上――与种类繁多内容齐全的草地系列相比,救济口粮考虑的更多的是在保证能量和基本营养的条件下,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

这件事落在勋素济的头上――作为食品厂的厂长,此事当然责无旁贷。勋素济结婚成家,回家大小老婆伺候周到,更重要的是刘美兰和金喜善之间没有发生什么“家斗”的把戏。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家和万事兴,勋厂长不但享尽了齐人之福,工作上也干劲十足。

接到任务之后,他马上就和原先开发草地口粮的一干人聚会,讨论如何制造救济口粮。

救济口粮会议在南海农庄的莲藕亭召开。和咖啡馆不同,这里是特意营造出来的“农村风光”。与过去相比,莲藕亭周边的环境经过了刻意的整治,在长满荷叶的池塘旁,原先竹子和稻草搭得大凉亭已经被翻建为三间临水带木制露台的水榭建筑,四周遍植果树和柳树。竹篱笆上攀满了绿色的南瓜藤。

身处其间,很像旧时空的某些非常雕琢的“农家乐”胜地了。

与会者除了当初农业口的开发人员和“热心人士”之外,白多禄也来掺和了一脚。他对救济口粮如此热心完全是因为到黎区传教的需要。黎区的农业生产比汉区更为落后,特别是生黎区,完全是刀耕火种,村寨口粮不足是普遍现象。教会常常以分发救济粮作为一种传教手段。因而临高修院亟需一种廉价的救济口粮。

当初开发草地口粮的人,基本是一群“军用口粮控”,元老中坐在家里穿着睡衣吃出高价买回来的军用速食口粮的大有人在,对什么mre、英军24小时口粮、法国单兵加热口粮、06单兵自热食品一个个如数家珍。

现在要开发一种救济口粮,等于是挠到了大伙的g点上,莲藕亭里来了许多人,其中有些人原本不在与会名单里,都忙中抽闲的过来了。

按照陈思根制定的难民供应标准:一个难民在“乘***通工具运输”时的供应食品的标准每天1790千卡。大致相当于二战期间德国战俘营里的供应标准,能够保证不饿死。当然,难民在乘***通工具运输的时候即不操练也不从事任何工作,儿童、孕产妇和病人另有供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