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农商之辩、太原(2)

周文栋说道:“现今年景不好,田地产出不多,再说,农夫一年所获之粮,不若工一月所做货物之值。工一月所做货物之值,又不若商一日所获之资。厚利在前,小民自会抉择,也怪不得大家都想要从商。”

黄来福摇了摇头:“小民愚昧短视,只顾眼前小利,却看不到将来的情形,古有云,金银珠玉,饥不能食,渴不能饮,不如谷物丝麻。逐末之风大兴,稼穑不足,加上大灾大旱,如有小人挑动,必生大患。”

对周文栋的话,黄来福很不以为然,虽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农业不稳时,如果人人都想经商的话,那只是本末倒置罢了。

后世很多人津津乐道美国是什么世界第一商业大国,因商而富国。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美国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就是近代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的富足发展,也绝不可能会有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而大明此时的情况就是本末倒置,当时大明追求金钱的味道极为浓厚,民间弃农从商的事情非常普遍。苏州地志,《四友斋丛说摘抄》卷四有云:“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扬州仪真县:《嘉靖仪真志》卷七:“宿喜商贾不事农业……田畯较贾十之一,土著较流寓二十之一。”徽州: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卷四:“能以生业著于地者,十不获一。”《万历常山县志》卷山:“丁壮者屏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之佣值……务本力农,已去十五。”陕西三原:《成化三原志》卷一:“民逐末于外者八九。”

这股畸形的弃农兴商风气,以前只多发生在商业发达的江南一带,没想到这股风气现在也弥漫到北方来了。

周文栋沉吟了良久,道:“不是还可以从江南调粮吗?”

黄来福摇了摇头,“远水解不了近渴,北地广大,总不能都靠江南吧?”

事实上,因为当时江南商业的发达,江南地带的经济作物每年播种面积都在提高,而粮食稻米的播种面积则是每年都在减少,粮食在江南自己都供不应求,并没有多大余力供应北方。

周文栋脸上有些不以为然的情形,二人又聊了几句,虽说两人观点有些不同,但还算挺聊得来。黄来福问起了这位老兄,原来他也是古交县人氏,还是个秀才,因见今年年景不好,便打算去太原城内投奔开绸缎庄的叔叔,去那做个帐房。

黄来福和他聊了几句,发现这位老兄对算帐,记帐很有心得,还知道一些西洋红夷的复式簿记法,这已经和后世的借贷记帐法颇为接近了。黄来福不由心下可惜,他五寨堡各个农场的事情越来越多,正准备招聘一个得力的帐房为杨管家分忧,没想到却失之交臂。

两人又聊了几句,便分了手,各自进了太原府。

太原府西有悬甕山,西北有蒙山。东有汾水。东南有洞涡水,源自乐平,下流入汾。明万历年间,太原府辖25县,有121043户,990450人。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儿子为晋王,驻守太原,晋王让他的岳父谢成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向东、南、北面扩展,建成了周围14公里,高约18米的城墙,外用砖砌,开有八个门,城外城壕深10米,城头四角建角楼4座,小楼92座,敌台32座,使之成为坚逾铁瓮的城堡。

黄来福一行人从振武门而进,走进太原城内,只见里面真是繁华无比,店铺连城。这里是九边重镇之一,又是晋商的大本营,自然是商贾骈集,货财辐辏。街旁各种粮行、油面行、绸缎行、茶馆、钱庄林立,处处充满了市井和繁盛热闹之气。

城内的许多街道以行业命名,如东米市、西米市、东、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各处商人在进行着绸缎、棉花、布疋、瓷器、纸张、粮食、糖、茶、染料、药材等经营,走在街上,举目满是吆喝之声。

明时的市民文化已经非常成熟,太原作为明朝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就更是如此。街上走着各种各样的人,驴驮子驮载着的各样的货物,茶馆里每天都是满客。绿柳成荫,枝条烟娜的柳巷上,人流熙攘,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口音都能听得见。

眼前的这一切,只把顾云娘和江大忠等人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哪看过这么热闹的地方?不过黄来福却只是以猎奇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一切,欣赏一下此时大明朝商业重镇的人文风情。要论繁华,后世的北京,上海,他已经看够了。

几个正在街上走着,忽听旁边一个惊喜的声音道:“原来真是黄大少爷,小的总算等到大少了。”

黄来福看去,却是一个下人打扮的人正对着自己点头哈腰地道。

黄来福疑惑道:“你是……”

那人道:“小的是渠老东家手下的伙计,那日在五寨堡,小的还给大人送给礼呢。”

黄来福想起来了,原来这人是那天渠廷柱和渠良万身边的一个下人,一个负责担绸缎礼盒的角色。

那人满面笑容地道:“东家一直吩咐,千万要小的在这里等到黄大少爷,小的一连等了多天,总算等到了。”言下是不胜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