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大捷的消息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建康传递着,而此时建康的权利之争,也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琅琊王司马德文在刘裕的重兵保护下回京了。

这个消息还不算震惊,令人震惊的是琅琊王手中竟然握有传国玉玺,更有先帝主理朝政的遗言。

玉玺当然是路强从桓玄手中抢来交给司马德文的。

虽然没人能分辨遗言的真假,可玉玺是做不了假的。如此一来,让一心想要另立新君的刘毅有些手足无措,可他岂肯轻易就范?立刻返回军营居住,学在刘裕的样子,在朝中找了个代言人,随时把朝廷里的消息报告给他。

要说刘毅现在也是不得了,身边笼络了一大票朝廷重臣,那个王谧也重新投靠在他身边,所以很有话语权。

而琅琊王即回,刘裕也没那么多耐性了,直接派兵进城,硬生生从刘毅手中抢过一半的建康管制权。

所以建康现在有两支驻军,而这两支人马虽然都是同出北府,却泾渭分明,甚至偶尔还会打上一架,不过因为没有上官的命令,倒也始终没爆发大规模冲突。

刘裕力主司马德文继皇帝位,尽快平息朝政。

这个结果司马德文已经想过,而且在同哥哥商量过后,他也知道这是替兄长守住皇位的最好办法,所以就答应下来。

若没有刘毅大军在外,一切都会很顺利,但现在刘毅不吐口答应,事情就僵在这里。

如果不搭理刘毅,直接让琅琊王登基,谁敢保证他不会率大军杀进来?所以在这之前必须先搞定他。

可刘毅现在身边也有近十万大军,同刘裕不相上下,真要动起手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现在的形势可谓势均力敌,刘毅控制百官为他所用。刘裕有琅琊王和玉玺这个硬件,大义在他这一方。照此下去,恐怕唯有开战了。

司马德文却有个好主意,那就是即位之后,让刘毅和刘裕同时入朝,这样既可让他们继续掐下去,同时也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

只是办法虽好,他现在还属于在刘裕的保护下,这个想法若提出来,刘裕能高兴才怪。

就在两方人马的僵持中,路强江陵大破十万桓军的消息传入了建康。

刘毅坐不住了,刘裕也坐不住了。谁能想到当初只以三千人马起家的路强,竟然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平定荆州?

刘毅后悔派路强去追桓玄。刘裕则后悔怎么没在桓伟围攻江陵的时候,插上一杠子,不然荆州说不定就是他的了。

两人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地,却同时想到了如果他们再这么无休止的争斗下去,最后恐怕是给别人做了嫁衣。所以目前最好就是先互相妥协,平稳朝政,坐下来分享朝政大权这块诱人的大蛋糕。

至于今后是人脑打成狗脑,还是坐在一起哥俩好?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不过这二人虽觉出路强不会是个消停主,可也没觉出他会威胁到他们。同他们这些老家伙比起来,路强这个小新丁,还嫩得很。

刘裕命刘穆之去见刘毅,而刘毅这边也派出王谧来找刘裕。

刘裕的底线很明确,就是遵循正统,以琅琊王即皇帝位。其他一切好说,这不得不说是刘裕的聪明之处,我是没有要官职,可老子的十万大军不是空气,我支持你琅琊王上位,你琅琊王总不会一点意思都没有吧?

反观刘毅就有些落下乘了,谁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朝中担任什么官职?

王谧是当朝大太保,一品高官,可同样被刘毅当狗一样使唤,让他去找刘裕,也算是表明刘毅的态度了。

经过一翻讨价还价,刘毅同意司马德文当皇帝,而他则出任大司马一职,总领全**队。

听上去够吓人的,究竟能指挥动多少军队,怕谁也不好说,不过这个官职在武将中是排第一位的,他再插手军队中的事物,也就名正言顺了。

刘裕当然也不能白忙活,以尚书令左仆射总理朝政,同时加大将军衔。

朝廷其他官员也皆有封赏,一时间倒也皆大欢喜,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选定良辰吉日,司马德文率群臣祭告祖先天地,然后在百官的朝拜下,正式登基为帝。

这一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建康城中到处披红挂彩,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不用打仗了,皇位也有了着落,百姓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此时金銮殿上的文武官员们也正等着他们的希望。

新帝登基,自然是要封赏地,而封赏的名单也早已经制定好,甚至都没用皇帝同意。

各项仪式后,在王谧的授意下,侍中象征性地询问了一下面带微笑坐在那的司马德文,然后就高声宣读起来。

其实包括刘毅和刘裕在内的很多官员都有些纳闷,司马德文怎么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这些旨意明明不是他拟定的,他不过是一个牌子而已,有什么可高兴的?